最新消息
圆桌对话 | 从昆明到世界:全球南方视野下的乡村振兴创新实践
来源:昆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布时间:2025-08-22 10:08:11作者:市社科联管理员

圆桌对话 | 从昆明到世界:全球南方视野下的乡村振兴创新实践


2025年7月28日下午,“从昆明到世界:全球南方视野下的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圆桌对话在昆明呈贡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昆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唐丽霞教授主持。

图片
图片

昆明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先宝在致辞中表示,自2019年起,昆明在中国农业大学支持下开展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以6个示范村为试点,探索出城市动能激活乡村发展的新路径。其实践可归纳为三类模式:以“小切口”推动“大转型”的微创新驱动模式,以“本土化”回应“全球化”的文化价值转化模式,以“科技赋能”突破“发展瓶颈”的精准适配模式。

图片
图片

各国专家学者深入分享了见解。斯里兰卡乌瓦韦拉斯萨大学教授Patherana Hewagw Thusita Kumara指出,昆明的实践有力反驳了西方“农村消亡”的线性转型理论,证明农村转型可通过因地制宜的差异化策略实现。昆明以“城市驱动型”模式为核心,通过发展旅游业、多元化农业,并结合城市市场与农村创业,形成了独特路径。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院长Mugambwa Joshua表示,中国政府将农村转型作为发展支柱,通过优质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监督等举措推动农村现代化,对乌干达等南方国家而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乌干达虽制定了系列国家发展战略,但受限于财政预算等,仍面临农业生产力低下、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

图片
图片

孟加拉国拉杰沙希大学教授A K M Kanak Pervez认为,中国农村转型的四大支柱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社区驱动发展激发内生动力,通过产业多元化拓宽经济渠道,创新性利用本土文化与生态资源,以及完善基础设施与数字互联互通。孟加拉国的乡村发展要进一步赋能地方,发展农村产业和旅游业,鼓励年轻人扎根农村。柬埔寨发展研究所研究助理VANNA Phuong Vichea聚焦昆明农村转型中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他指出,政府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吸引私营企业投资;政企合作投资仓储、运输,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政府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私营部门开发民宿与文化景点。柬埔寨可以借鉴这一模式,推动土地租赁与契约农业、建设冷链仓储、发展可持续旅游并设立公私合作协调机构保障社区利益。

图片
图片

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商学院Godwin Kwemarira博士强调,学术界在农村转型中应发挥识别社区挑战并向政府反馈、推动地方观念转变、将现代化理念带入农村等关键作用,并以学术支撑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发掘并培养乡村带头人。他特别指出,中国农业大学团队“少说多做”的务实风格,值得撒哈拉以南非洲学术界学习。印度金达尔全球大学助理教授Kranthi Nanduri对比了中国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的土地制度差异,并指出中国土地归集体所有而印度等国土地私有,这使得中国大规模农村改造模式难以直接复制。同时,她高度认可了中国为每个村庄定制方案的做法,以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模式。她强调,对于人口众多的国家,西方“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转型模式未必适用,农业与农村经济在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的作用愈发重要,需解决土地权利不平等问题。

图片
图片

本次对话还邀请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云南省社科院孟加拉国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所以及中国与全球化中心的等国内外专家参与本次对话。吉林大学芦恒教授就斯里兰卡的乡村类型、多样性及其在农村发展政策中的体现,以及不同类型乡村在乡村转型中的作用展开了讨论;云南大学陈雪教授阐述了中国实践中政府在资本投入等方面的作用,提出全球南方国家要明确政府角色;昆明理工大学李林红教授提到昆明农业的优劣势及技术解决方案,如无人技术应用和加强营销。昆明理工大学冯朝睿教授分享了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发展的经验,包括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方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宋媛胡晶副研究员从产业、人才等多方面介绍了乡村振兴经验,强调内生动力与外力援助结合的重要性。中国农业大学赵文杰副教授指出中国乡村转型中政府的重要作用及对外分享经验的挑战。中国与全球化中心副主任David Blair结合自身经历,谈到中国乡村的转型,强调基础设施投资和政府与企业家协作的重要性,认为农村现代化可能形成新发展模式。

本次圆桌对话为全球南方国家乡村振兴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了经验互鉴,对探索适合各国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重要意义。